跳转至

木工 - 爱好

一切源自于在小区捡到了一块木板

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小区垃圾堆旁看到一个被人扔掉的柜子,挺板正的。检查后发现是实木拼接,不是密度板。正好室友缺一个置物架,我就上楼拿了工具钳,把合页拆掉取下了门板。拿回屋里后,用仅有的工具钳和它上面的小锯子切割,简单地组装成了置物架。虽然切割和拧螺丝全靠工具钳挺费劲,但室友很满意。就这样白嫖了一个置物架,室友的夸奖让我信心爆棚,觉得自己也能做点木工活,给家里添置些东西了。

从此之后我开始留意哪里有旧木头。有了木头,组装就需要更多工具,否则总靠一把工具钳限制太多,又很费力。我先买了电钻,前期主要靠角码和螺丝固定,木材多是捡来的。紧接着又买了锯子:先是一把大手锯,然后是一个能装在电钻上的往复锯——但那玩意儿不好用,简直是垃圾。

现在基本上有木板,用角码固定、拧上螺丝,就能简单做一些东西,多是小柜子、置物架之类。后来碰上别人房子彻底翻新,捡到几根可能是支撑用的木方子,虽然上面有水泥渣之类的,挺埋汰的,但这种木头真结实。把它拿回去处理干净后,我又开始添置工具,像木刨子之类的也买了。总之是个循环:有更多木头就需要更多工具,有了更多工具就想处理更多木头。

为什么是木头

话说为什么喜欢木工,我觉得这都得益于木头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木材成本很低

因为我没买过木头,都是捡来的。就算不捡,在森林茂密之时,木头也是说砍就砍。排除掉那些高大上的金丝楠木,普通建筑用的木材真的是随处可得。

加工成本低

对比钢铁的锻造、电焊、切割,石材的消磨,塑料的注塑,甚至3D打印最起码也要一台几百块的打印机和电脑;木材的加工成本可以说是最低了,简单到有锯子有钉子就行。而且丰俭由人,也可以用机械化来降低加工难度。

强大的可塑性

无论增材还是减材,对比其他材料,木材都是最简单的。上面衡量了加工成本的高低,这里就要说操作的可能性和便利程度了。钢铁,增材还算简单,把需要的材料焊接在一起就行,减材就相对麻烦了,如果是缩短长宽还相对容易,但要是想减厚度我就很少见到了,损耗也大;石材很少有增材的,减材主要靠消磨或者切割,难度也挺大,或者说没有纯手工的方式,都要依靠机械;塑料就比较特殊了,它在现代工业下有很强的可塑性,所以产出物基本没有方方正正的,而且大一点的塑料内部也都是镂空,这就造成很难把两个不相干的塑料粘接在一起,不能增材,那么减材的意义也就不大了。木材简直就是这方面的王者,一块随便的旧木头,如果表面坑洼不平,可以用刨子做减材加工来刨平,如果宽度不够可以用拼板,这都是很成熟的做法,更别说增加厚度那是最简单的了。

足够坚固

现在仍有地区用木材盖房子,咱们生活中的家具也有许多是木材做的,还有火车轨道上的枕木,这都直接说明了木材的坚固度是足够的。如果对比的话,和木材最接近的应该是塑料,所以可以看到有些原本是木材做的东西被塑料取代了,比如凳子;与石材对比,木材的韧性要更好;而钢材在各方面都超越木材;强度不够的材料似乎都被淘汰掉了,很难举例,可能只有石膏板之类的,只在受力小的场景使用。

我认为的木工爱好者的工具

童年在老家见大人做过木工,自己也把玩过,所以也算对木工有个初步的了解。

结合我一路走来的经验,以及通常大家都会遇到空间和资金的限制,我说一说对工具的看法。如果说没有空间和资金的限制,谁不想有一个木工坊,有着全套的机械化设备,比如电刨、台锯,还有吸尘器之类的。但是现实是,大多数人能在阳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不错了,能在车库里面折腾都算家大业大了。

切割工具

手板锯

手板锯

小手锯

小手锯

框锯

框锯

锯子的使用经验

我先后使用过大的手板锯,好处是速度快,缺点是不能做精细加工;然后是国产的小手板锯,可以做一些精细的加工,但是因为没有夹背,锯条有点软,操作快了容易弯;后来就入了传统的框锯,自此开始专心修炼。但是到目前为止,还是没办法锯出漂亮的直线,有经验的原因,也有锯子本身的原因。
说说应用场景吧,框锯可以应付大多数的工作,无论是横切还是竖解木方,都没问题,开榫肩也没问题。唯一的限制就是当遇到切割整块大板的时候,因为物理限制,框锯能切割的宽度有限,这就需要用到手板锯了。网上也有好多人推荐日本的锯子,比如双面锯、夹背锯。首先我觉得夹背锯工作场景比较受限,多数应用场景是开榫。双面锯看着不错,但这个成本就高了。
不单单是锯子本身贵,在实际使用中,偶尔会遇到木板中藏着钉子的问题,一旦锯子锯上去,将大大降低锯子的锋利程度。这个时候,大的手板锯还有框锯,因为锯齿够大,是可以自己维护的。国产的小手板锯也比较便宜,真要是日本锯子碰到钉子,我估计得心疼死。(还要解释一下,有的钉子是藏在木板里面的,表面的钉子我会先处理掉)
锯子的作用就是按照需求,把原始的木料切割成自己需要的大致形状,后续还有刨子之类的工具进行精加工。我推荐可以先入小的手板锯或者框锯。框锯入门难度有点高,手锯会简单一些。习惯后,框锯能处理大多数场景,而且咱们真的很少切大板,所以手板锯的应用场景反而不多,只是入门难度低,适合新手。

锯子的维护

做的木工活越多,我越能理解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。加之现在大环境下手工工具的选购非常不理想(这点我后面讲凿子时会说到),所以学会维修自己的工具至关重要,而且也没想象中那么难。锯子要做的就是“伐锯”和“掰料”,就是用三角锉,按照锯子原来的角度把每个锯齿都打磨一遍,这个还是很快的。难点是怎么固定锯条,有条件的可以夹在台钳上,没条件的就自己想办法啦,我是用木板配合F夹固定的。
掰料就是把锯齿左右掰出一定的角度,一般框锯是左-右-左-右这样的,手板锯可能是左-中-右-中或者左-右-中这样的锯路。掰料也很关键,我用框锯老是跑偏,后来掰了一次料就好一些了。
因为能维护锯子,也感受过磨好的锯子用起来的畅快,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在意怎么挑选好的工具了。现在的手工市场,便宜的就是给人随便玩的,不好好做;贵的又都是当艺术品去做了。
做木工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做工具。比如我三角锉上有一个掰料的缝,给大的手板锯掰还行,给框锯就太大了,掰不了。我就找了一个厚点的铁片,用钢锯锯了一个缝出来,用着也挺好。

夹具

快速夹

快速夹

G型夹

G型夹

F型夹

F型夹

我依次买了快速夹、G型夹,还有F夹。
快速夹是使用最频繁的。传统木工切割的时候都是用脚踩,我总觉得踩不稳,所以习惯用夹具固定木头。我看视频好多老木匠开榫的时候都用台钳,另外所有的木工桌都有夹持装置,所以可以断定,能夹着比自己用脚固定要好,尤其是需要精细加工的时候。这个时候快速夹的作用就很大了,而且能单手操作。快速夹对比另外两个夹具,夹持力度要小一些。
G型夹本身比较短小,方便收纳,主要作用是在粘接小木材时施加压力,我通常用在拼装木方子上。
F夹买来的目的就是做拼板用的,因为它夹持空间最长,而且可以施加同G型夹同等的压力。我买的也不算大,通常就是50cm以内的拼板使用。
这些夹具在普通夹持场景下都是通用的。通常都是粘接的时候,把木头在各个方向夹持起来,这个时候就觉得夹具不够用了。通常白乳胶都需要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粘合期,我一般是晚上粘上,第二天再取下夹具;或者上午粘上,晚上再取下。因为夹具不够,只能靠干等了。
但是通常我们纯手工做工,效率也不高,等着的时间可以做其他部件,所以也还好了。
如果我推荐的话,先买快速夹。如果你的木材比较直,那么快速夹的力度足够了。我用G型夹都是应对一些稍微弯曲的木头。快速夹可以一个一个地买,因为质量也参差不齐,可以选择不同的店铺购买。用得多了之后,你自然就知道自己还需不需要其他的夹具了。

刨子

这是最让我兴奋的工具了,我想很多人也是这样。它能把粗糙的木头处理成非常光滑的平面,非常解压。
刨子我认为学习曲线还算平滑,而且可学的东西还挺多的。这东西就是上手就能出效果,那刨花一出,成就感满满。
但是之后的路就长了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刨刃露出刨面的多少,这个就慢慢感受。通过敲击刨子的前端,让刨刃多露出;相反,敲击刨子的尾部让刨刃退回去少露出一点。就是调整到你满意的程度,这不是有明确规定的。比如要处理很粗糙的木头,你就可以选择刨刃露出多一些,多刨削一些木料下去,能快点完成木材的平整;之后就需要把刨刃退回去一些,这样刨出来的面更平整光洁,也适合对木料尺寸的微调。
之后就是研究盖板了。讲盖板的资料少,我是通过查资料了解到盖板主要是用来处理“呛茬”的:通常盖板高于刨刃1~2毫米就行。没有盖板或者盖板离刨刃过远,更容易出现呛茬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刨面的光洁,刨花也不够柔顺。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调整过刨盖,凑合着用也没大问题。

这里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:网上卖刨刀的为了让商品在列表页显得价格低,会把刨盖作为单独的售卖选项,显得才4、5块,很便宜。很多不懂的人就直接买刨盖回去当刨刀用,还评论说刨刀不平、没开刃。我是真佩服这些人居然能把刨盖磨出刃来。

接下来就要磨刨刃了。刨子用久了肯定要磨,跟菜刀一样,钝了就要磨。我的经验是:刨削带油漆的木头或有水泥渣的工程木头,会非常伤刨刃。我的刨子自带的刨刀遇到这些材料,处理一面就得去磨;后来受不了,我又买了更硬的刨刃,提升明显。磨刨刃需要练习,具体在后面的“磨刀石”章节会详细讲。

然后是刨底的修整。我自己技术不够,刨出来的面经常中间低、两头高,再加上处理工程木头时刨底受损,所以要修复刨底。看似麻烦,其实很简单:找一块很平的平面(地板瓷砖或玻璃都行),在上面贴上砂纸(我用约400目的),来回打磨直到平整。

之后给刨底涂上油,我用的是食用油,感觉也没问题。配合新磨的刨刃,突然觉得之前的刨子都太费力了,现在单手就能推动刨子出刨花,之前两个膀子绷着劲,使上浑身的劲,更别提双手压力更大了。修好刨子后,感觉顺滑得像德芙。 刨子的选择我推荐买一个280mm左右的,不大不小,粗活细活都能干,也够用了。刨刃的话也不着急买更好的,等自己磨刀磨出心得,知道自己磨好的刀很快就会磨损掉,就说明刨刃太软了,需要钢材更好的刨刀。

操作台

简单的就是在家里找两个高度一致的凳子,就可以实现锯木头的操作了,但也就仅此而已,剩下的其他操作就不舍得用家里的家具了,除非不怕伤到。
说到刨削,我都快想不起没有木工桌之前我是怎么做的。我是先把家里的茶几窄边顶到墙上,然后面上放一个旧的方形菜板,再把要刨削的木头顶在菜板上,这样我就可以朝向墙的方向刨削木头了。限制就是被刨削的木头不能比菜板薄。
不过因为用的是茶几,侧面有装饰板,我就没办法用夹具把木材固定在桌面上。所以还是做了属于自己的木工桌,我自己的木工桌设计的非常不成熟。
传统木匠都是用长条凳做木工,我觉得也是充满智慧的。我做了一个60cm宽的桌子,经过使用我发现我只能用上其中的一半,另外一半用来随手堆工具了;长度方面我觉得越长越好,主要是刨削的时候可以把你的木材放上去从头刨到尾。但是这也要根据空间的大小还有自己要做的木工活来综合判断。我也刨削过长过木工桌的木材,无非就是把超出桌面的木材用凳子撑起来,同样也能进行刨削,影响不大。
木工桌不需要用什么好材料,但是要足够厚实,不然操作的时候晃来晃去挺影响工作的。而且因为木材厚实,也不需要做过多的结构强化设计,有种“力大砖飞”的美,这个就留给大家慢慢体会吧。
为了方便刨削木头,我在桌面的一端用两个木片贴在桌面上,组成一个人字形,这样木头就可以卡在这里,肯定比菜板要薄很多,能刨削的木材限制就少了;最早的时候我是拧了三颗螺丝,还是存在一些限制和不方便。
这里还要提一下,最好有一面的桌腿是贴着桌子面的,就是跟桌面垂直平齐,这样方便在这里垂直固定木方,会让开榫肩的时候非常轻松方便,算是代替台钳。

木工桌

图片是AI生成,主要为了展示木材如何固定在桌腿上进行加工,但是现在AI的能力还是有限

手电钻

这可能是咱们仅有的电动工具了,没什么特别要求,我用的还是一个12V的小功率电钻。一定要买电池版本的,不贵,会方便很多。
电钻是一个多面手,不做木工的时候,还可以用来拧螺丝,比手拧力度大速度快还轻松,还可以钻眼。
在木工上,手电钻用到的地方,首先就是做榫接。没错,这也可以做榫卯结构。其实就是在需要连接的两个木材上钻出圆孔,然后把同样尺寸的木榫抹上胶打进去就好了,以我的经验这种方式是足够坚固的。圆木榫网上有卖的,当然对于强度要求不高的地方也可以用一次性筷子临时代替。
对于传统的开榫,电钻也有帮助。当使用凿子不熟练的时候,可以用电钻在要开的榫眼上钻好多孔,然后就可以轻松用凿子把剩下的木屑去掉了。对了,记得买木工专用的钻头,有一个非常细的尖端,比普通的钻头更容易在木头上定位。
如果再配合打磨盘,就可以对木头进行打磨处理了。如果要磨平面可以开低速档慢慢磨,我原来以为只有高速档才能打磨呢,用了低速档之后发现这才是正确做法,不过电钻很容易过热。
电钻还有许多功能可以慢慢开发。

直角尺

直角尺

直角尺

差点忘了这个工具,这是我做木工用的最多的测量工具。主要功能是查看木头的各个面是否垂直,这点很重要。在木材拼接起来的时候,只有各个面是垂直的,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(也不是要求完全垂直,木材因为本身的韧性,其实是允许一部分误差的。现在搞家庭装修的木工师傅,排除认真做的,好多误差都大得很,凑合着能用就行)。因为尺子是硬的,通常也会用来判断一个面是否平整,把尺子压上去看看有没有缝隙或者前后摆动。
直角尺还有划线的作用。因为另外一边能卡在木材的边缘,就可以画出垂直的线。比如说要截断一块木头,就可以用这个方法画一圈线出来。
还有快速画线的技巧,我是在视频里面看老师傅操作的。比如要画一个离木材边缘5cm的线,那么左手拿住尺子,手指头在尺子背面抵住木材,让尺子在木材表面只留5cm的长度,右手就可以拿笔抵住尺子另外一个边缘,然后沿着边缘前后移动画线。这样就可以不用前后找点,快速地画一条直线出来,手法熟练之后精度也可以。我习惯了这个手法之后,甚至有一次画线的时候发现木材不是等宽的,算是隐藏技能了。
目前我也只用过最简单的直角尺,需求是能基本满足的,也可以找更好的尺子,也许能优化一些操作。

白乳胶

这算是耗材了,类似的还有太棒胶,都不贵,白乳胶五金店都有的卖,是木工连接必须的。
说到这个胶水,主要是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。在粘接面平整(就是不存在缝隙)且施加压力的情况下粘接好的木材,强度是非常大的。也有人做过实验,试着去分开两个粘好的木材,最后是木材的其他位置断裂了,而不是胶水粘接的位置。我也用胶水修补过床的一个支撑位置,用了很久也没出过问题。

进阶

以上工具,包括锯子、刨子、电钻,已经能满足你做很多东西了,可以在这个阶段多尝试做东西,慢慢积累经验。接下来就是一些进阶工具了。

凿子

用到凿子就是要做正儿八经的榫卯了。
凿子是我踩坑最多的一个工具。前后买了两把凿子,都是开完一个榫眼就卷刃。后来还是咨询了一个UP主,才买到能用的凿子。
手工的木工工具市场非常的混乱,手工在就是一个小众群体,因为没钱赚所以没有成规模的企业投入进来搞研发,商品方面缺乏竞争,就有许多低端滥竽充数的,照猫画虎的把东西做出来,比如凿子大家都心知肚明需要高强度钢,但是在工厂眼里看就是这原料成本高,工艺也高,所以随便块铁胚切削出来形状就行了,工厂是不会去试能不能用,好不好用的。那些专心做产品的工厂因为面对的是小众群体,不走量,成本就降不下去,自然售价就有些过高了。
我自认为在网购上有一些心得,比如大家在网购的时候可以注意,质量不好的商品卖家多数是不敢把品牌打上去的,肯打牌子都是对自己产品自信的,还有商品的核心参数也不敢写,可能卖家根本就不知道,通过这两点能筛到许多不靠谱的卖家。可是凿子这边真不一样,是真的敢打牌子,也敢写上HRC60硬度之类的,实际上根本达不到,也许这方面没有国标,所以卖家也不怕虚假宣传吧。
对于凿子的选择我也说不准,别选太便宜的,最起码要20块以上一把,尺寸我选的是10mm左右的,目前还算够用。包括其他工具,多看看评论还是有些用的,虽然费时间,但是买东西能少踩雷。

磨刀石

磨刨刃

磨刨刃

找平石,修正石

找平石,修正石

前面提到了,刨刀在面对油漆的时候磨损比较大,那些不够硬的凿子,也是要经常磨。磨得多了,就有心得了。
不过我觉得这里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,就是找平石,好像就是一块目数很低的磨刀石,它的主要作用是给磨刀石找平,这才能保证刨子磨出来平直的刃口。除此之外,它还能恢复磨刀石的性能。磨刀石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,表面的摩擦能力就会降低很多,我是深有体会。我的刨刃之前磨的手法不对,把刃角磨大了,我想磨回正常的刃角,这就需要磨掉很多刨刀上的铁。在反复磨了几天之后,我实在磨不动了,基本就不往下走了,就是说摩擦能力几乎都没有了。网购找平石到了之后,处理了一下就恢复了正常的磨损能力。
对于磨刀,我个人认为很简单,磨坏了可以重新磨,无非是多磨几次。而且在找平石的帮助下,磨刀效率还能提高一些。角度问题也不用太在意,差一两度又不是不能用。而且用得多,磨得多了,自己心里多少会对角度有一个感觉。
说一下磨刀的流程:先把磨石泡水,先用低目数的磨,比如400目左右。这里分开讲刨刀、凿子与菜刀的区别。刨刀和凿子是单面刃的,就是按着斜面不停地磨就行了;菜刀就要两面交替着来,比如一面磨10下再换另外一面磨10下。我通常是把刀刃与磨刀石的短边平行,前后摩擦。等到用手摸摩擦面的另外一边有毛刺感,就说明当前磨的这面已经打磨彻底了,也就是所谓的“出锋”了。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高目数的继续磨,比如超过1000目,还是按照同样的方法磨。但是因为已经出锋了,这边就是简单地磨几下,增加刃口的细致程度。再然后就是刃口朝外,在磨刀石上轻轻地往回拉几下,算是“荡刀”了。这就算完成了。我之前吃的最大的亏,就是没有找平石,一直在没有摩擦力的磨刀石上白费力气。

创造工具

其实所有的工具都是可以在网上买到的,但我个人认为做木工,就是享受做的过程,另外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出来。所以随着能力的提升,渐渐发现有些工具随便拿手边的零散木料也能做,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上面说的木工桌,其实就是自己做的第一个工具。而这个木工桌也会“成长”,随着自己的学习成长,可以不断改善它,比如在上面做一个夹具。
我最近还做了一个“线勒子”,也就是画线器,其实就几个木板的拼接,凿个眼,特别简单,用起来也没什么问题。回头准备做一个斜度规,为画燕尾榫做准备。
甚至我手头有一块木头感觉硬度不错,我都蠢蠢欲动地想做一个刨子出来。
到了这个阶段就有点像玩3D打印机了:从第一个3D打印机组装出来,到开始给自己制作各种工具,包括辅助打印的工具,最后到制作一个新的3D打印机出来。有一种递归的美。

榫卯

其实做榫卯不是为了结实,或者什么发扬传统之类的。
试问,如果说不用榫卯能不能做?会不会更结实?这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。在连接处用金属连接件肯定是更快捷,金属也会更坚固。但是现实场景中,我们手工爱好者不会总去网购连接件,不方便,成本也更高。另外,如果没有榫卯,用胶水粘接的时候就需要许多工具辅助,所以榫卯在这里的作用,一方面是省掉额外的连接件,另一方面是可以做到临时固定,方便让胶水发挥作用。
榫卯拼接一定要配合胶水使用,如果纯榫卯,结构早晚会变的松垮。听说老辈子不让抖腿就是担心把座椅抖散了。

精度问题

首先是要求自己,尽量把活做得精细,每次都反思下次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。其次就是不要气馁,觉得差一两毫米之类的。甚至有的时候我还一边听小说一边画线开榫眼,等到组装的时候才发现榫眼开错方向了。其实这都不叫事儿,木工还是有很大的容错空间的。比如可以简单地修磨一下来完善精度。我早期遇到最多的就是组装起来四个腿高度不一样,有点扭,解决办法就是用锉刀慢慢锉,直到锉平。这是因为已经组装胶合固定了。如果在刚刷完胶就发现四脚不平,我是直接用一个水桶压上去,等胶干了也差不多平了。
对于初学者,加上国内工具的现状,出现精度问题真的是在所难免。你可以上网看看吐槽装修的,就是吃这碗饭的师傅做出来也有差很多的,咱们自己做的最起码能组装起来,他们有的可能得重新做,或者带着隐患就给装上了。
对比木工坊,有各种现代化的机械,那就是设计成什么样,做出来就是什么样,丝毫不差,看着特别解压,眼馋自己也有这么一间屋子就好了。但是话说回来,咱们是爱好,他们是工作,不一样。而且木工这块我觉得正反馈还挺大的,有了错误也方便修正,感觉每次做东西都是在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