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语学习历程
我好像是在小学的时候头一次接触到英语,并不是学校里面专门教的那种,而是跟着我哥去亲戚家辅导英语,我那个时候就是边玩边学,我没有啥学习压力,因为不需要考试什么的
可能是有这个英语入门的经历,在我升入初中之后,并没有觉得学英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,心里就没有方案情绪,其实我小的时候学习都挺好的,并没有觉得学习有多少阻力困难。
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英语老师,我给她的印象特别好,所以也对我照顾有加。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学英语并不是死记硬背的,可能是我哥跟我说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,那时我最在意的就是语感,每天早自习的时候,都会大声朗读英文课文。晚自习的时候抄写单词,也是作业的一部分,这几乎是我学英语的全部了。我记得那个时候重点是提高自己的语速和正确发音,但是忽略了语调,我可以很轻松快速的背诵整段英文课文,不过就像说德语一样,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跟子弹似的不断从嘴里发射出来,毫无美感可言。
头考试之前,我当天都会多朗诵一些课文,这样考试的时候,我可以说完全不费脑子,什么填空选择之类的,只要自己读着顺,写答案就好了,不需要过脑子的,
比如 I am __ to work,这里肯定是 going ,如果只写go的话,总觉得说起来怪怪的。我认为这也是内化的一个阶段吧。
加之那个时候我喜欢电脑,而试卷上通常都会有一些和电子产品有关的阅读理解,根本不需要费脑子。
哦,还有一个细节是我很快就训练出来了,通过看单词发音(不需要看音标),或者根据发音拼写单词,我觉得这个作用也很大的,一些常规的发音规律啊,词根前缀什么的,也是了解的。
初中给我英语打下了基础,到了高中,我就没有仔细学英语了,每天就是读课本,认识一些词组,单词啊,不过也仅此而已,并没有太大的提升,但是尽管如此,我高考的时候英文选择题以仅错了一道而取得了高分。
后来工作了就是喜欢电脑,学习编程,喜欢美剧,所以在计算机领域的词汇量会多一些,在我编程工作入门之后,找技术资料的时候,总是先看英文版的,看资料不求每个词的准确翻译,大体能懂就行,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虽然英语水平相对中学来说没有下降,但是单词准确性,以及口语能力都下降了,许多词可能见到听到知道一个模糊的意思,但是不会写,不会说,也想不起来。不过对于工作查资料来说也是足够了。
就这样过了好几年,一直在这个水平徘徊,心中总有那么非常微妙的一丝丝的想法要把英语再提高一下,还有周围认识的人变的会英语的越来越多,加上我上下班摩托车通常都是听歌,我就想,我能不能拿换成听英文呢。
大概在2018年冬天的左右,我开始试着通勤路上听一些英文,换了几个app,最终定下喜马拉雅,因为英文资料多一些,一开始听的是有人读还有中文解说的那种,听着不过脑子,能记住的很少,因为中文内容太多了,1句英文跟上10句中文,听完一组之后,我心想,这不行啊,我就开始找,看到有TED演讲,这个可以,不但学英语,还能长知识。
一开始听的时候,我的妈呀,可能一个演讲里面只能听懂5%,因为听完一个就自动换下一个了,我骑摩托车也不方便查资料或者重放,只能听之任之。后来我听到一个发音不错,而且清晰的TED演讲(TED演讲录音质量参差不齐,而且还有非英文母语人士),我就倒会去找那个又听了一遍,我发现这次我能听懂的更多了,于是我每次头上摩托车先找好一个发音清晰的,然后开单曲循环,一路上能听上4,5遍甚至更多,在前一遍没听懂的,或者注意力不在的时候(脑子还要应对交通情况,所以做地铁公交的时候,可能效率更高),后一遍可能就听出来了。到家再对照文本看一下,不会的查一下。这就发现了喜马拉雅一个不好的地方,虽然有英文文本,但是不跟时间轴,而且排版错乱,特别的恶心,这个时候我就种下了开发一款适合自己的英文学习app。
话说回来,在经历了一个月通勤“磨耳朵”之后,某次看电影,还没下载字幕,我就先解解馋预览了一下,然后我发现,我的天啊,我听电影里面的对话,顺畅多了,有种能听懂80%的感觉,这个感觉和原来完全不一样,我有过没字幕看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经验(当时懒,没找到合适的字幕就没继续找),看了好多遍,我没完全看明白,稀里糊涂的。我觉得我现在再回去看,肯定能看明白。
其实这一个月并没有增加什么词汇量,纯粹是磨耳朵,让耳朵行程一个适应,更确切的说,是让语言中枢适应了英文,我觉得我可算找对路了。后来我又拿一些美剧电影试了一下,确实有效果。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,突然明白了水的浮力,即使自己不动也不会沉,就像一个学习做饭的人,一开始调味料总是放的不合适,做的多了,到后来,不用勺子也能精确的放盐,就是这么一种质变的过程,而且这个过程并不痛苦,一个有初中语法,高中词汇量的人,只要这样坚持听一个月,都能有明显的效果。
在这之后我去西安旅游,碰到了好多外国游客,我就鼓起勇气,尽量和他们搭讪,帮他们之路之类的,如果说磨耳朵之前,我可能只会打招呼,那么现在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了,工作,爱好,心情,美食啊,都可以聊,虽然不太流畅啦。
在2019年gap year的时候,我给自己定了几个目标,其中之一就是完善英语,达到日常交流和看美剧无压力的程度。
我找了一圈app,大多数app的教学思路和我不符,或者收费没有试听课程,只有一个 open language。比较符合我的需求,首先会测试一下我的英语能力,然后每天一个课程,是一段对话之类的,然后会有英文的解说与内容扩展,可以关屏使用,而且会反复播放,这和我自己预想要做的app基本一致,我当时就打算用音乐的app改一改就好了。
在使用open language的时候,发现一个问题,英文内容不能点选查看翻译,不过后来app更新增加了这个功能,另外就是生词表没有按照加入时间排序,只是a-z排序,这个也许以后会加入,还有就是英文内容难度有点低,通常我听一两遍就OK了,我更期待TED那种水平。
open language我每天只用半个多小时,主要的还是看美剧,发现生词,记单词,然后背单词,我会每天抄写两页的单词,每天要复习之前几天抄写的单词,一开始走的还挺顺,但是一个礼拜之后,发现之前背的单词好多又忘了,即使每天都复习也不行,而且有少量的单词怎么也记不住。
针对这种情况,有几个原因可以分析一下
- 我之前的Google translate里面有遗留的大量未背的单词,我会先背早期的单词,但是这样就和当天看的美剧搭不上了
- 我对比了几个翻译app,最终定下了微软的词典,优点是简洁,没有广告,有例句,相关单词和同义词等。之前我用Google translate,因为我是Google的死忠粉,但是在高强度使用后,尤其是在对比其他app后,我发现Google真的不行,Google的优点是交互好,简洁,而且可以翻译长句,但是
- Google的翻译质量不行,里面有很浓的机器学习的痕迹,比如switcheroo Google会翻译成“交换者”,然后就没有啦,其实真正的意思是“骤变”
- Google不会校对我的输入错误,有的词我输入错了,Google还能利用机器学习发音,这让认为没问题,没翻译内容可能是生僻词,所以就pass了。这点微软词典就做的很好,他会帮我把词根拿出来,比如我输入going,他给我显示的是go的翻译
- 刚才也说了,Google的发音是机器学习的结果,所以有的发音也不准,怪不得有的词我听这发音那么不顺呢
- 还有Google的生词表区分大小写,有的时候我会存重复的词,只是大小写不一样,加上不提取词根,那些过去式啊,复数之类的,都可能存重复
- 没有context learning。因为我要清理之前累计的单词,所以背的单词和当天新学的单词不是同一类,所以没办法把生词套用到句子里面,单纯的单词本身很难记住的,要有配合的句子更容易记一些
- 我新词的来源有问题,我一开始认为美漫动画会更容易一些,所以从豆瓣上按热度排了一下,就是《Futurama》和《rick and morty》,这两个真的不太时候学单词,尤其是后者,脑洞大,逻辑复杂,语言犀利而且语速快,前者则是设定在未来世界,会有许多fantasy的词。所以我决定回归景点美剧《friedns》
所以现在的策略是听《老友记》,记生词,复习生词,每一集都反复看,直到通顺了。
在这个阶段,我还要加入阅读书籍或者新闻等,总之让更多的英文信息轰炸,让自己的语言中枢适应。
这个阶段我还没有结束,是一个在正在进行的过程,所以to be continue...